网线承载的胞波情<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杨民政
38年前,我从缅甸仰光回到祖国。那时候与父母的联络只有靠传统书信,因为害怕遗失而不敢寄普通信件,只好寄航空邮件,虽然贵但心里却感觉比较安稳。然而,一封家书往返却需要近一个月时间,所以我们侨生都把家书看得特别珍贵,装衣物的铁箱子里往往收藏着一大摞书信。
祖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全家从九江调入原祖籍地——厦门。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化通信事业发展迅猛。来厦门不久我家便装上了电话,与缅甸亲人的联系又多了一种新渠道,但因长途电话费用太高,只能是久久联络一次。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我使用“猫”(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 后来又用上了ADSL宽带互联网,这使我与海外亲人和侨友的联络更加游刃有余。
联系亲友 互诉衷情
我在缅甸的亲人主要是姐姐和弟弟。60年代,弟弟刚在南中上初中时,学校就被缅甸当局“收归国有”了,但他勤于自学,并积极参加缅华社团的活动,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如今他不仅汉语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当时华侨学校高中毕业水平,而且对电子制作、中医药知识等等更是“无师自通”(如果在我们之间没有汉语基础作载体,电脑网络技术为平台,很难想象我们能够从90年代末到现在还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我们除了一般的书信互报平安和传递信息之外,还利用网络聊天,谈家庭,谈孩子,谈教育,谈兴趣。我们互相支持,相互促进。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们也通过邮件吐露心声和相互慰勉。每当我们家庭成员中有人过生日,对方就会提前寄去趣味电子贺卡,送去意外惊喜和欢乐!遇到节日、喜庆或社团的活动,我们也会及时地寄去数码照片,传递千里之外的亲情和友情,分享异地的天伦之乐。此外,我常在国内摄影网站发表一些专题摄影作品。每发表一个专题,我都会将链接地址用电子邮件寄给亲友,让他们在网络中尽情领略厦门的旖旎风光,感受家乡的巨变和美的享受。
为侨服务 乐此不疲
有了好东西就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2001年我携家眷到缅甸探亲,临行前,曾文勉老师委托我帮同安的侨友陈金山(陈沛然之子),寻找失去联系几十年的缅甸亲人。他所能提供的线索只有中文地名——只光、姓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详细地址和缅甸亲人的名字。当我们到蒲甘旅游途中,经过位于仰光与卑谬之间的只光时,我终于盼到了机会。导游和司机得知我准备为侨友寻亲做善事后,不厌其烦地走东家串西户,但仍然找不到头绪。失落之余,委托一位经营粉笔作坊的缅甸人给予帮助。我的导游朋友吴小姐用我所提供的线索说明了情况,纯朴的主人十分友好,他艰难地记下了相关的华人姓名读音之后,我给他留下了联系电话和地址,我们就匆匆上路了。一路上我心中感觉希望渺茫,却又始终期待着那意外的喜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我离开缅甸前三天传来了消息!我接到了陈金山弟弟从只光打来的长途电话,他用缅语和夹生的闽南话向我介绍了几位兄弟姐妹的近况,并留下了联系方式。我回厦门之后将喜讯告诉了陈老,再通过与我弟弟的电子邮件往来,并协助陈老联系办理赴缅手续。不久,陈老到缅甸探亲的夙愿终于实现了。陈老年逾古稀,没想到还能同缅甸的亲人共享天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除此之外,在电脑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我帮助原缅华伊江合唱团骨干团友
电脑网络 大显神通
自从我用上了宽带网后,传送较高精度图片就快多了,厦大南洋研究所
为了筹备泼水节联谊大会的文艺节目,我与泉州华侨大学缅甸留学生,也是利用电脑网络进行联系的。在大会召开前的一个月,为了解他们节目的准备情况,我通过网络不断跟踪节目排练的进展。华大计算机系的缅甸留学生吕子泰同学深谙音像媒体文件的转换和压缩技术,他按我的要求将节目中的伴奏音乐,压缩成尽可能小的格式,实现了用网络传输的目的。我用不着去泉州华大节目排练现场,在家上网就能播放子泰同学寄来的音乐文件。同时还可以获取歌曲的时间长度等技术信息。我通过电子邮件给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多次反复调整,华大节目的筹备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本纪念刊在编辑过程中,因找不到合适的缅甸风光图片作封面而犯愁,我想到缅甸的朋友——华人摄影
用网络视频电话与海内外亲友联系
由于种种原因,缅甸还无法与世界各地进行MSN网络视频电话联系。庆幸的是尚可通过Skype(全球语音沟通)电脑网络电话进行联络,但必须双方都使用宽带上网才可以正常通话,遗憾的是缅甸大部分网络用户都是拨号上网,宽带并不普及。由缅华福建同乡总会创办的福星语言与电脑学苑,经过近年来不断滚动发展,已培养了数千名即懂华文又懂电脑的学员(其中不乏缅甸人和印度人)。我的侄儿在仰光福星学苑仅读了三个月汉语,现在来厦门就读华文学院预科班。他已能操一口普通话,其流利程度让不少人将他当作是国内生。他在仰光时就采用简体中文视窗系统操作电脑,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完全与国内接轨。可见福星学苑的华文教育确实不同凡响!我深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缅甸进一步开放和发展,更多的网络多媒体通信软件的出现,我们和缅甸以及国内外亲友的联络,义务为胞波服务的方式,定会更加便利和顺畅!
最近,我为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申请了免费邮箱和电子相册,收集了不少联谊会的历史资料,缅甸侨友们可以尽情地浏览各个时期的联谊会活动照片和缅甸各地的风景图片。随着网络空间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充实内容,不断地扩大影响,世界各地缅华同侨的联系将不断加强。
互联网络一线牵,咫尺天涯若比邻。一根细细的网线,承载着亲情、友情、乡情、胞波情,让天堑成为通途。
评论